某种意义上说,资本市场更像一面镜子,照出企业最原始,真实,本质的一面。
7月9日,小米迎来港股上市一周年。这一年中,小米给投资人带来欢喜,四份季报记录着无限光彩与美好,也带来了无奈,每次财报发布后的股价下滑必然会戳破幻想泡沫。7月8日,小米股价收报9.61港元,相比17元的发行价跌去了43.5%,相比22元的峰值已经腰斩。以7月8日收盘价计,小米市值为296亿美元。

营收利润持续上升:小米上市后发布了四次季报,从2018年二季度到2019年一季度,期间小米收入1842.6亿元人民币,同比增长41%。经调整利润89.4亿元人民币,同比增长40%。
这组看似反常的数据,折射出小米上市后曲折的一年。资本市场并不认可小米互联网公司的定位,PE不断下滑。手机市场竞争加剧,小米全球出货量和中国出货量增长低迷,让小米核心业务陷入挣扎。
而小米在成立之初,就喊出 “用互联网思维做手机”的口号,上市前夕,其更是明确提出了“互联网公司”定位。上市一年,小米内部不断有变革滋生的迹象。这些变革并不惊天动地,而是流于潜移默化之中。毕竟面对瞬息万变的行业,小米必须维持整体动态平衡。问题是,步子大了,容易出问题。
虽然小米旗下号称有五大手机品牌,包括小米、Redmi(前红米品牌)、POCO、参与投资的黑鲨,以及战略合作的美图。但真正的主力只有小米和Redmi。
小米将极致性价比的衣钵传给了Redmi,将小米品牌从性价比对产品用料、定价以及品牌调性的束缚中解放出来。小米主要冲击高端市场,以及特色细分领域,比如小米CC这样的女性手机。

去年下半年,小米没有在中国市场发布红米手机,就是为了给Redmi独立放飞小米铺路。这造成了小米全球出货量和中国出货量增速放缓。此时,红米手机在中国市场的缺席尚可为手机出货量的下滑背锅。可是今年一季度,Redmi重出江湖后,小米手机全球出货量依然未能提振,摆在小米面前的问题就比较艰难了。
今年中国市场的竞争,比之前数年都要更加激烈。小米作为主品牌能否站稳高端市场是决定胜负的关键。

似乎雷军也早已认识到危机,这一年,雷军几乎没有休息:除了参与新品发布与推广等常规活动,他还制定推行了“手机+AIoT”战略,推动手机、IoT、互联网三大主业平衡,落实小米与Redmi独立运营,调整公司组织架构……称之为科技圈的“劳模”并不为过。
不过所有的调整,目前都处于“让子弹飞一会儿”的状态,都没有见到成效。雷军一直憧憬,让小米从硬件公司转型互联网公司,经过一年的努力,这个浩荡的工程远没有完工。雷军的长征还没有结束,或者说才刚刚开始。